赵晏彪 | 为“天下为公”而破戒
发表于《华夏》杂志。
2022年的夏天,我站在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前,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主动拜谒名人故居。“翠亨村”,一个赋有诗意的名字。因了撰写一部人物传记,主人公曾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故而千里迢迢而来,探访与莫斯科中山大学有着“血肉相连”关系的孙中山生平往事。
中山原来叫香山,1925年孙中山逝世,为纪念这位伟人,将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中山与顺德、南海、东莞被称为“广东四小虎”,是指20世纪80年代广东珠三角崛起的四座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中山三面环水,以冲积平原为主,低山、丘陵、台地错落其间。中山是香山文化的发祥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曲艺之乡(粤剧)、华侨之乡的美誉。
孙中山故居透着几分淡雅。一道围墙环绕着清净的庭院,正门外南侧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的石刻牌匾异常醒目,南侧有一棵酸子树,据说是孙中山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树种并栽种于此。1931年的一天,台风来袭,树被狂风刮倒,人们以为此树休矣,然第二年它又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了。
迈进庭院,左边有一口养育过孙中山的水井,尚有水,如酸子树一样没有枯;左边还有一棵榕树,生机勃勃的。整个故居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楼房外立面是仿西式建筑而成,红色的墙、白色的线、绿釉瓶式的栏杆,色彩协调雅致而洋气。现在大兴出国之风,过去的留洋者,家里有钱,回家后思想与境界的确“与众不同”了,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里加入了西方的学问。楼房内部设计则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足以看出百年前孙中山自己设计的楼房在百年后仍然不过时。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开辟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新道路。他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统称“三民主义”)的思想领导了辛亥革命。清朝隆裕太后颁布懿旨,宣布皇帝主动退位,结束了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几百年历史,天下共和。他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为了纪念孙中山,南京有中山陵,广州有中山大学。其实,当年在遥远而又寒冷的莫斯科,也有一所学校为纪念孙中山而成立,它就是莫斯科中山大学,创办于1925年,完全由俄国人出资。到1930年学校关门,莫斯科中山大学前后只存在了短短5年的时间,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包括五位正国级领导人。”
在聆听了解说员的完整讲解后,恰恰应和了我为何要寻根溯源,专程来到孙中山故里的缘由吧。
2020年,我承蒙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作家协会委托,为北京市第一任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五四时期名震京城的爱国学生领袖、中国共产党最早一批优秀党员、莫斯科中山大学出色学生、1928年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的英雄马骏同志写传。
马骏烈士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批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年轻共产党人,为此我查阅了诸多关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资料,在前言中这样写道……
2019年,马骏的孙女马丽颖去莫斯科中山大学考察,意外发现了马骏就读莫斯科中山大学时的档案。这档案非常珍贵,不但有共产国际为马骏写的评语,还记载了1920年马骏在上海入党的情况。1926年9月初,莫斯科中山大学公社改选时,马骏当选为公社的书记,与伍修权、乌兰夫等人是同学。当马骏殉难的消息传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时,学校立即召集全校学生、教职员举行追悼大会,并决议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俱乐部命名为“马骏俱乐部”。
莫斯科中山大学,难道与孙中山有关?
的确,追溯历史,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建立与孙中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在临终前十七天,即2月24日,他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这三份遗嘱分别是《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而其中《致苏联遗书》,便是苏联政府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诱因。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
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
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也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
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孙中山在《致苏联遗书》中表达了他的遗愿,希望国民党能继续同苏联“合力合作”——完成他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不久,他给派往苏联考察的蒋介石手札中写道:“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在苏联的援助下,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了改造,吸纳了大量中国共产党人,马骏等一些中共党员都是在那个时期加入国民党的“双料党员”。苏联政府高层和共产国际决策,以孙中山名字命名建设一所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政治理论人才,成为今后中苏关系的纽带。这一提议得到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一致同意,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为中国大革命培养更多的政治骨干,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学(原名中国孙逸仙劳动大学)。
1925年10月7日,莫斯科中山大学正式成立。莫斯科中山大学学生是由选拔委员会从广州、上海、北京、天津、汉口等地方选拔而出。经过选拔,共有300多名学生通过考核,其中147名学生是国民党政治委员会通过公开录取的方式招收的,153名学生则是由中国共产党从各地秘密选派的,其中就有马骏。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创办,为渴望奔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的有志青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这所大学以培养熟练政治工作人员为目标,学制为两年。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有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有军事指挥的才能。设置的主要学习科目为:哲学、历史、军事学、俄语、苏维埃建设等。配备的教授都是莫斯科各大学中有声望的教授。
1925年11月中旬,莫斯科中山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典礼厅主席台上悬挂着苏联和中华民国的国旗。列宁、孙中山的画像并列悬挂在两国国旗中间。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托洛茨基主持开学典礼并作精彩的演讲。
此时的苏联,国内战争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创伤尚未完全恢复,各项经济建设还没有走上正轨,但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为莫斯科中山大学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莫斯科中山大学预算为一千多万卢布,还动用了当时十分紧缺的外汇供学生回国探亲用,苏联政府尽一切努力来保证学校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生活。中国学生享有优于苏联教师的待遇,学校给学生发放西服、大衣、皮鞋、冬装,寒暑假还组织学生进行夏令营或参观旅游。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建立是孙中山与苏联结盟的产物,也是当时中苏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所由苏联人出资创办,并冠以孙中山之名的异国学府在20世纪20年代曾久负盛名,一大批国共两党精英也频频在这里亮相。它既培养出中国共产党的大批领袖人物,如邓小平、乌兰夫、叶剑英、董必武、杨尚昆、伍修权,也为中国国民党培养了众多的领导骨干,对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奠定基础。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中国一片白色恐怖,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这也直接影响到这所苏联建立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30年,莫斯科中山大学迫于中国国内的形势停办了。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建立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培养了中国国民党方面的内政部部长谷正纲、蒋经国,冯玉祥之子冯洪国、女儿冯弗能与冯弗伐,邵力子之子邵志刚,叶楚伧之子叶楠,于右任之女于秀芝。共产党方面有朱德、向警予、刘伯坚、叶剑英、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秦邦宪、何叔衡、杨之华、杨子烈、施静宜、赵一曼、左权、马骏等。他们都曾经是该大学的学生。
一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仍然想着中国的未来,想着如何为国家培养可用之材。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意义,既为国民党培养精英,也为共产党培养革命战士,此举诠释了“天下为公”的深刻理念!
莫斯科中山大学,是孙中山留给这个世界,留给中国人的一座不朽的精神殿堂。
我想到了孙公“天下为公”的名句,当步出孙中山故居后,回味着先生的一生,才知道“天下为公”的真意,原先对这句话的理解为天下不能为私,居然错误地曲解了几十年。
“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孙希旦集解:“天下为公者,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也。”孙中山《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提倡人民的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公天下和家天下的道理是相反的。天下为公,人人的权利都是很平的。”
“天下为公”的“公”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大公无私、秉公执法、公平公正公开、不徇私情之意。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即是“共”的意思。“天下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而孙中山将“天下为公”蕴含的内涵诠释得更深邃,更宽广,即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
“天下为公”是孙中山毕生为之奋斗的理念。遥想孙中山提出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在那个年代不可谓不超前,不可谓不豪迈,不可谓不公心天下。据刘望龄辑注的《孙中山题词遗墨汇编》一书统计,有史料可查证的孙中山题词墨宝,存世者299件,其中书写“天下为公”有32件,占近11%,可见孙中山对“天下为公”的执着追求。
孙中山为何对“天下为公”情有独钟?因为这是他提倡和实行三民主义所企望达到的境界。或许可以这样说,他的理想,他的目标,他的思想体系的基本精神,都浓缩在“天下为公”这四字之中。
“天下为公”的理念,已然深深根植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们的心中。诸多革命先驱,如烈士马骏等,无不秉承着孙中山的这种理念:“共和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仆。民国成立十年,那些公仆太坏了,把中国搅得不成样子……”孙中山所说的搅乱民国的所谓“公仆”,指的是袁世凯、张作霖、曹锟、龙济光等人,这些官僚、军阀把军队当作私有,把政权当作私有,把国家当作私有。所以马骏在面对张作霖举起屠刀的时候大义凛然地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你们的末日快到了。”
面对死亡,马骏诀别家人,诀别战友,守住党的秘密,守住一名共产党人的坚贞,无愧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优秀学生,无愧于共产党队伍的优秀干部,无愧于革命先驱之称号。他用短暂的一生,写下了共产党人“爱国、救国、殉国”的“天下为公”的光辉篇章。
走在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那条干净的小道上,忆得辛亥革命距今年已整整111周年了,那一株株凤凰树热烈地吐出红彤彤的花儿,犹如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又如一只只展翅欲飞的火凤凰,把伟人故里中山市点缀得异常绚丽。这花的娇艳,是爱国华侨的鲜血浇灌的吗?是革命先烈的热血浸染的吗?是的,花娇需要心血培,革命需得烈士身。
别了,中山,一座华侨之乡,多少华侨志士出资协助孙中山先生闹革命,多少人出资出力献身抗日战争;别了,中山,一座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孕育了多少革命志士的城市——杨仙逸,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郑观应,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苏曼殊,近代作家、翻译家;杨殷,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军事工作的重要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情报保卫工作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别了,孙中山故居,尽管孙公数次革命均遭失败,尽管其学生蒋介石、汪精卫一个个背叛革命,但丝毫也不影响其“天下为公”思想,不影响其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别了,中山,中山将青史不凋。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写作中心主任,中国文学对话诺贝尔文学论坛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影协影视合作促进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剧本部主任、《民族文学》原副主编。
《中作鼎坚》网、“中外作家交流营”、“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本遴选活动”、“中国文学对话诺贝尔文学论坛”、“金鸡百花电影节民族电影展少数民族剧本征集”、“全国土家族文学奖”——创始人。
任电影《半条被子》、《漂着金子的河》、大型纪录片《中国喜事》等多部电影总策划。
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人民出版社等报刊社发表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出版著作十二部。
散文《父亲的毒酒》、小小说《孝顺》等被各省市选入高初中语文课本;小小说《敲门声》成为2017年高中考试题;传记文学《汪海三十年》获首都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文学作品优秀奖;长篇小说《中国创造》荣获首届工业体裁长篇小说奖;中篇小说集《北京往事》、散文集《真水亦香》著作多被译成英、韩、阿、白俄罗斯等多种语言出版。